上一页|1|
/1页

主题:大学食堂菜香中珍藏着的美好青春记忆

发表于2014-08-13

高校的食堂建筑日益现代化。以北大农园为例,这座食堂建成于2001年,是如今北大规模最大的食堂。“农园”之名由北大学生投票产生。

食堂里熙熙攘攘,饭菜品种丰富。学生甚至还能买到现炒的麻辣香锅。

“你问我几时能一起回去,看看我们的宿舍我们的过去。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每年的毕业季,这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总是被大学生们反复传唱。离别之际,他们留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人,当然还有那被反复抱怨却又如此不舍的食堂。

我们选取了70后、80后的两名大学毕业生,展示他们和食堂的故事。有的故事成为他们美好的青春回忆,也有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提中国人民大学那位如今备受90后喜爱的“微博达人”食堂经理,正是他们这样的工作人员,让大学食堂在我们的记忆中,不再只是吃,而是充满浓浓的温情。

70后毕业生

在食堂门口遇见爱情

今年6月底,赵明和妻子带着5岁的孩子从杭州回到了阔别15年的母校北京大学。1999年他从这里毕业,然后回家乡工作。几经周折,总算事业有成。进了北大,赵明第一件事就是去了学一食堂。“一定得去吃一次,哪怕管人借张饭卡。”赵明说,那是他和妻子相识的地方,而他们的相识缘起于一盘西红柿炒鸡蛋。

那是在1997年的9月初,赵明刚上大三,课程不再排得很满,偶尔能在宿舍“混吃混睡”。这天拎着饭盆下了楼。在食堂门口,他看到一名女生在着急地翻小布包,“满脸是汗,那表情都快哭出来了。”赵明笑着说自己本想忽略,但发现这女生长得很漂亮,于是在“雄性激素”的驱动下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原来,这名女生是刚报到不久的新生,今天来吃饭发现把钱包丢了,里面有整个半年的生活费。说着说着,女生又哭了。

“我最看不得女生哭,尤其是漂亮女生。于是脱口而出说我帮她。”赵明说。女生听了连忙摆手,一边感谢一边拒绝。可是赵明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一把抓住女生的手就进了食堂。那天的中午饭,赵明和女生是就着一份西红柿炒鸡蛋吃下去的,“她红着脸不说话,我不知道女孩子喜欢吃什么,只好买西红柿炒鸡蛋。”赵明说,那顿饭他吃得前所未有地斯文,一边吃还一边偷瞄女生,两人的目光还对上了,“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

后来,女生家里寄来了生活费。但两人就认识了。1999年的情人节,赵明骑自行车去海淀黄庄买了一枝玫瑰花,塞到了女生手里。姑娘羞涩地接过花,然后坐在了他那辆26寸旧自行车的后座上。“两年后,她大学毕业,来杭州找我,成了我妻子。”赵明笑着说,自己现在最拿手的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因为这是两人的缘分起源。

80后毕业生

为美食轮流逃课排队

说到大学的食堂,元华说没有一所大学具有中央民族大学的美食魅力。56个民族齐聚,带来丰富多彩的美食。这里有北京高校规模最大的清真餐厅,可以吃到最正宗的新疆烤馕。而对2009年从民大毕业的元华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位于清真餐厅地下的风味餐厅。

2005年,元华从广西考入民大。第一次远离家乡,让他对在北京的生活充满了疑虑,尤其是饮食,他常常想念母亲做的干煸豆角。入学一星期,已经在普通食堂吃得索然无味的元华被一名学长带到了地下风味餐厅,“一下楼梯我就看见了广西风味的档口,激动得心都要蹦出来了。”元华说。

这种感觉,和元华一个宿舍的徐晓有一样的共鸣。他说当自己在风味餐厅发现还能吃到跟家乡味道一样的鸡蛋炒年糕时“眼泪都忍不住流了下来”。徐晓很快和这家档口的厨师成了好朋友,有时候他还会偷偷溜进厨房,给自己来一碗阳春面解解馋。

位于清真餐厅地下的风味餐厅没有高大上的名字,元华和所有民大的学生们就喜欢称呼它“地下”。这里空间狭小,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都是人满为患,不分饭点。每一个档口都有独特的风味。在“地下”吃饭排了两年队后,已经是宿舍长的元华终于作出了重要决定:每天派人去排队给大家打饭。在当晚的“卧谈会”上,这一提案被全票通过。

问题随之出现,怎么轮流?徐晓提出了一个办法,每天打一局牌或者打一轮游戏,40分钟内结束(以免影响学习和休息),输的那个第二天给全宿舍打饭。办法再度获得通过,并立即在第二天付诸实施。第二天中午,徐晓从风味餐厅带回6份不同风味的午餐。

虽然一晃毕业已经5年,元华说他对大学里的日子反而记忆越发清楚,尤其是风味餐厅里第一锅出炉的豆角,时常会把他从梦中“香醒”。他告诉记者,或许是因为大学不仅有“地下”的美食,还有宿舍里兄弟一般的情谊。

90后的最爱

食堂经理变身“网络红人”

走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记者问10个学生学校中区食堂的经理是谁,有6人答出“是‘祚荣’啊,他在网上很红的”,足见其影响力。“祚荣”全名叫王祚荣,他有实名认证的微博,全年与师生互动,帮助解决“舌尖上的问题”,还能不时“卖个萌”,是人大校内的微博红人。

作为人民大学校内离图书馆最近的一座食堂,中区食堂吸引了大批在图书馆上自习的学生。从2013年4月起,“祚荣”几乎每天都会发微博,内容除了失物招领,还有新设菜品征求品尝意见、就餐文明提示、食堂运营时间变更公告等。

当年11月11日起,中区食堂一层餐厅将中餐和晚餐的免费汤升级为滋补的“猪骨鸡汤”,王祚荣即时在微博发布了欢迎品尝的公告,吸引不少学生赶来尝鲜。面对有些学生提出“汤料是否有假”的疑问,王祚荣随后在微博里仔细说明了汤的全套制作工艺,表明无任何食品添加剂。而对于90后学生留言大呼“做煎饼果子的大叔我爱你”,他也会卖个萌,俏皮地回复“我转告他”。

去年秋季开学后,一位重庆籍学生在微博留言表示想吃家乡的“重庆小面”。王祚荣看到后跟厨师长商量,确认食堂的食材可以满足,立即回复该学生“可以有”。之后,王祚荣多次听这位学生的意见,改进制作工艺,确保口味正宗。如今,“重庆小面”在中区食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今年6月22日下午开餐前,中区食堂餐卡系统出现故障,王祚荣立即让工作人员启动了“诚信刷卡”,学生简单登记后即可就餐。他把这一消息通过微博发布,受到了人大师生的好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的90后大学生都表示喜欢“祚荣”这样能够通过新媒体展示个人形象的食堂经理,“按理来说,他们是幕后英雄,服务我们学习生活。但我们更喜欢他们能够真实自然地走到台前,和我们打成一片。”劳动人事学院的学生小孙对记者说。

面对人大学生的追捧,王祚荣谦虚地说微博上的内容都是自己的“分内事儿”。他告诉记者,出于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他一开始并不喜欢微博这种互动工具。后来,出于和学生沟通的方便,他开始用心经营微博。王祚荣说,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了,学生早已习惯在论坛和微博上提意见。在食堂实际意见簿留言极少。他说现在白天只要不影响工作,他就会上微博看看。晚上还会搜集整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