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玩具是土地

发表于2011-01-18


   经常被人问到,中国的经济形势怎么这样难以判断,中国经济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按常规,中国的经济问题很大,但为什么还能似乎在保持着稳定呢?

   我的回答是,根源在土地。三大要素之一的土地归国家,定价机制为政府所垄断,这是一个最大的制衡器和维持稳定的砝码。

   要谈GDP,土地是不能忽视的。至于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会拉动多少GDP,这仅仅是个预期,是个概念。土地征购、出让以及定价权握在政府手中,GDP在数字上就有了操控的砝码,这是多年来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经营土地”得到的“真知灼见”。农地征购、拆迁存量土地、转换土地用途,地价就上去了,额也上去了,一笔庞大的货币数量就有了“周转的池子”,GDP也就产生了。甚至可以说,土地的流转速度越快,短期内GDP的增速就应该越快,政府的短期财政收入也增加得越快。

   这实际上也是为什么很多城市的房价租售比已经存在很大泡沫,但看似还没有太大的危险的根本原因。

   其中的关键在于,地价必须维持稳定,否则,这样的循环很难维持。而政府维持高地价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土地稀缺、城市化、城市建设投入巨大……

   这是土地财政的本质。不是没有解决途径,而是财政体制使然,短期内难以改变。

不过,这样的宏观经济运行,从中长期看,是难以为继的。因为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不可避免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受到抑制、物价水平也会持续上升。看看温州的例子就知道了。我私下认为,现在温州市政府提出的地方金融创新改革的思路并非长久之计。

   这样的经济运行模式,受货币面的支撑则会表现为“短暂的繁荣”,一旦货币面收紧或资金外流或抽走,就会崩溃。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观察的节点是美国经济的复苏时点,现在据有关数据分析表明,美国经济至少已经复苏到危机前的60%以上的水平,一旦美国出现通胀并引起美联储加息,会引发资金回流,届时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将是很危险的信号。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丛屹


 

上一页|1|
/1页